“云廊”空中自习室 | 平介设计

参评奖项

年度优秀公共设施设计项目

项目完成时间

2020-11-26

设计面积

60m²

项目地点

苏州

设计单位/个人:

平介设计

主案设计师:

杨波、杨楠

参与设计师:

摄影师:

姚杰奇

硬装施工方:

软装施工方:

“云廊”空中自习室选址在车水马龙的苏州古城区与吴中区的交界处,傍晚华灯初上的时候,柠黄色的灯光映照在高耸的写字楼间,绵绵绿意掩映婆裟的灯影,勾勒出一方悠闲、惬意的静谧空间。整个项目在视线可达的范围之中,对整个姑苏老城的历史风韵、传统文脉呈俯瞰之姿。



▼外景航拍(摄影版权 姚杰奇)



Ⅰ空间布局:


在相对拥挤的原有空间里,“微观造园”是云廊自习室的设计手法,引入“廊”,“园”,“亭”的概念,在旧有基础上巧妙利用苏州传统的造园手法进行空间的延伸与重构,将其改造为开放与半开放的新型复合空间,在交错层叠的微景观里得到舒缓的精神世界。



▼轴测图(图纸版权:平介设计)



Ⅱ入口空间:

Ⅱ Entrance Space

入口处以折角交错介入,提供了一种探索式的空间带入感。同时,在入口拐角处植入景观,伴随使用者的视线角度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形态,使得空间更具节奏与韵律。自习室的主通道也采用开敞式的流线型走向,解决了拥挤狭小空间不够流通的状况。从室外步入室内的过程,人的情绪也逐渐从喧闹过渡到舒缓,直到整个复合型空间完全呈现在眼前。



▼平面布置图(图纸版权:平介设计)



▼入口曲径通幽,进入公共自习区则豁然开朗(摄影版权 姚杰奇)

▼The winding entrance leads to an open and clear space of public study room. (copyright by Jieqi Yao)


▼不同视角的景观形态(摄影版权 姚杰奇)



Ⅲ 空间与材质的流动性:

空间内部利用轻质网状金属吊顶与连续秩序的钢架重塑游廊的意境,使大空间分割为不同尺度与功能的区域,但视线的阻碍并没有割裂空间的连续性,整个空间始终处于一种动静结合的平衡之中。


▼游廊意境(摄影版权 姚杰奇)



▼延伸的空间(摄影版权 姚杰奇)



空间与一层挑空空间衔接处,置入连续曲折的白色墙体,保证安全性,同时,墙体局部嵌入连续,可视化的窗洞,将空间内外的关系联通,引入室外的窗景,随着使用者行走的路径变化而偶然出现的绿色植物再次增强了空间的动态,移步易景,仿似游园。


▼置入的墙体与窗景(摄影版权 姚杰奇)



▼移步易景,仿似游园(摄影版权 姚杰奇)



项目没有选用繁缛的修饰和贵重的材料,仅在寻找空间的地理属性和自身的现状,再加以适合的材料去回应传统建筑的营造手法,为空间探索一种新的可能性。最终在材料选择上也一直紧跟超现实的现代复古语言,极为克制的回应当下的商业氛围。


▼材料的空间营造(摄影版权 姚杰奇)



Ⅳ逃离现实的沉浸体验:

在这里,人们可以短暂逃离繁忙都市的现实,犹如置身于宁静的自然花园,在紧张的工作中使身心得到放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精巧构思的曲线性的工作台与直线性的走廊空间形成对比,连续的曲线界面将办内部空间分割成不同的区域,使人产生不同的过渡体验;铺设在桌椅下的绿色铺装好似置身草地氛围;穿插于工作台之间的相对低矮的蕨类等小型植物既能让客户感知自然,功能上又可切实地改善室内微气候与环境,使每一个角落都能被绿色充满;半通透式白色冲孔板围而不合,模糊了空间的边界,于是墙体的坚实感被消解,改变空间分割呆板的印象。纯粹、自然、轻盈是整个空间遵循的主题,在喧闹的姑苏街景映衬下,它仿佛是静止的,成为都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借窗外市井的生活,不同场景的引入让每一个自习角落都不尽相同,或绿或白让每一个客户都有一个专属于他自身的栖身之所。


▼开阔自然的学习气氛(摄影版权 姚杰奇)



▼连续金属网板围合的讨论空间(摄影版权 姚杰奇)



▼静谧的自习空间(摄影版权 姚杰奇)



▼沿窗景观(摄影版权 姚杰奇)



▼透过人造窗景看另半个静谧的自习空间(摄影版权 姚杰奇)



▼局部细节(摄影版权 姚杰奇)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云廊”空中自习室

设计方:平介设计(苏州平介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设计&完成年份:2020.11

设计团队:杨波、杨楠

项目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吴中大厦

建筑面积:60㎡

摄影版权:姚杰奇

客户:苏州学则仕教育

平介设计 PARALLECT DESIGN

平介设计(Parallect Design)于2017年成立于荷兰,是一家立足于长三角和荷兰的多元化设计工作室。我们是一个广义设计的小组,建筑规划是我们切入市场的主力,同时我们介入空间、室内、景观、平面、展示等设计项目。我们认为“设计”“策划”“方案”这些词其实都是同义词,目的就是“通过设计策略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设计团队拥有不同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并希望在这样多元文化背景相互融合冲击的工作氛围中,不断打破设计的“传统”。针对不同环境下设计的问题, 提出富有实验精神的设计思路。
我们追随使用者的平行视角,介入设计,强调空间的实际体验。着眼设计艺术性、功能性、经济性的同时,不断挖掘空间潜能和使用者的潜在需求。我们也鼓励多方的讨论和合作伙伴的积极参与,共同完成更有价值的设计。


设计师简介


利物浦大学可持续建筑设计硕士(2017)

河海大学港口海岸规划学士(2015)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客座导师

.